网站首页 > 宣讲会 > 详情

招聘提示:收取培训费、贷款培训,或在录用过程中需支付体检、服装、押金等费用、鼓吹出国出境务工短期内可获得丰厚报酬等都属违法行为,请求职者提高警惕,谨防上当受骗,如遇类似情况,请立即举报。校园招聘违规举报

宣讲会信息

宣讲单位:兰州大学

宣讲时间:2025年03月27日 19:00
开始前提醒我

打开【微信】-【扫一扫】,进入手机日历提醒功能,

进入日历界面后,您可以调整提醒时间,

以便您准时参会哦~

所在学校:南方科技大学

宣讲地点:南科大中心201多功能厅

点击人次:782

单位简介
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,是国家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高校之一。学校创建于1909年,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,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,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。兰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,学科特色鲜明,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。
招聘简章

兰州大学始建于1909年,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,是国家“985工程”“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(A类),是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、高水平科学研究重地。

学校现有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化学、大气科学、生态学、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。化学、物理学、材料科学、地球科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、数学、工程学、生物学与生物化学、环境科学与生态学、临床医学、药理学与毒物学、农业科学、社会科学总论、计算机科学、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、微生物学、免疫学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%,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‰

为加快汇聚海内外具有创新活力的博士后人才,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,兰州大学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。具体要求及待遇如下

一、申请条件

(一)萃英博士后

1.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,良好的科研合作精神,较大的发展潜力。符合设站学院制定的学术准入标准。

2.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,可直接选聘为萃英博士后

3.应届博士毕业生可提前申请“萃英博士后”,在获得学位授予决议证明或者学位证书后办理进站。

(二)普通博士后

1.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,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。

2.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研究的潜力。

、优厚薪酬

1.“萃英博士后学校薪酬27-40万元/(自然科学、工程领域30~40万元/年,人文社科、艺术领域27~38万元/年。不含学校承担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约5~5.6万元)

2.普通博士后合计薪酬16.2+万元/不含学校承担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约3.5万元)

3.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人员研究计划(A档、B档、C档)者,在学校薪酬基础上,叠加全额发放资助经费。

4.按照国家规定缴存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。

5.提供延期资助申请机会。

三、晋升通道

1.在站期间,博士后可申请获得职称任职资格。

2.考核合格的萃英博士后及表现优异的普通博士后”,可按人才引进条件和程序申请事业编制岗位,并享受相应住房补贴安家费、科研启动费等引进人才待遇。

四、贴心保障

1.在站博士后根据需要可租住学校周转公寓

2.学校在办理落户、医疗和子女就学等生活方面做好相关服务工作,帮助博士后尽快融入学术和工作环境。

五、一流平台

1.高水平科研平台+一流学科+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

2.科研氛围浓厚,交叉氛围浓郁,合作交流活跃

3.“大平台、大团队、大项目、大成果培养模式,进入高水平科研团队工作,享受优质科研条件。

六、应聘方式

1.应聘者将个人简历、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推荐信(普通博士后2份,外籍人员萃英博士后3份)发送至流动站或学校人才办(博后办)。

2.初审合格者将通知面试。

七、联系方式

(一)学校人才办(博后办

联系人:郭泽莹、李雅杰
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 兰州大学人才办

邮编:730000

电话:0931-8912594

传真:0931-8912670

邮箱:bsh@lzu.edu.cn

(二)流动站联系方式

流动站

联系人

联系电话及E-mail

化学科研流动站

 

0931-8912589

yingzhang@lzu.edu.cn

物理学科研流动站

 

0931-8912718

liyong@lzu.edu.cn

生物学科研流动站

0931-8914381

smkxxy@lzu.edu.cn

地理学科研流动站

乔淑桦

0931-8912404

qiaoshuhua@lzu.edu.cn

数学科研流动站

刘海娟

0931-8912483

liuhaijuan@lzu.edu.cn

大气科学科研流动站

赵文歆

0931-8914277

dqy@lzu.edu.cn

力学科研流动站

王水存

0931-8914560

gxy@lzu.edu.cn

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科研流动站

地质学科研流动站

王瑞云

刘成英

0931-8910399

renpy@lzu.edu.cn

cyliu@lzu.edu.cn

草学科研流动站

贺泰颖

0931-8913074

caoyebgs@lzu.edu.cn

畜牧学科研流动站

生态学科研流动站

0931-8915360

guorong@lzu.edu.cn

材料科学与工程科研流动站

 

 

0931-8913808

mar@lzu.edu.cn

0931-8912718

liyong@lzu.edu.cn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
科研流动站

赵雅璇

0931-8912778

zhaoyaxuan@lzu.edu.cn

核科学与技术科研流动站

王雅楠

0931-8913551

wangyanan@lzu.edu.cn

临床医学科研流动站

杨娟娜

(第一临床)

0931-8356715

ldyyyp@163.com

(第二临床)

0931-8943241

ldeyrcb@lzu.edu.cn

基础医学科研流动站

董志娟

0931-8915890

dongzhijuan@lzu.edu.cn

应用经济学科研流动站

0931-8912624

zhuf@lzu.edu.cn

民族学科研流动站

王雨婷

0931-8913764

lzdxmyzx@lzu.edu.cn

中国史科研流动站

韩瑗婷

0931-8913704

lsxb@lzu.edu.cn

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流动站

刘翠柏

0931-8912463

liucb@lzu.edu.cn

中国语言文学科研流动站

王培培

0931-8913707

xique2121221@163.com

公共管理科研流动站

0931-8915770

fangydhh@lzu.edu.cn

0931-8912254

lzu_gouy@lzu.edu.cn

兰州大学诚邀海内外青年英才加盟

招聘职位

萃英博士后

招聘专业:不限专业

25K-35K/月

50人

博士及以上 | 兰州市

职位描述

岗位职责:

从事科学研究。

岗位要求:

1.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,良好的科研合作精神,较大的发展潜力。符合设站学院制定的学术准入标准。

2.国家“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”入选者,可直接选聘为“萃英博士后”。

3.应届博士毕业生可提前申请“萃英博士后”,在获得学位授予决议证明或者学位证书后办理进站。

投递说明:

1.应聘者将个人简历、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推荐信(“萃英博士后”3份)发送至流动站或学校人才办(博后办)。

2.初审合格者将通知面试。

其他描述:

1.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人员研究计划(A档、B档、C档)者,在学校薪酬基础上,叠加全额发放资助经费。

2.按照国家规定缴存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。

3.提供延期资助申请机会。

4.在站期间,博士后可申请获得职称任职资格。

5.考核合格的“萃英博士后”可按人才引进条件和程序申请事业编制岗位,并享受相应住房补贴、安家费、科研启动费等引进人才待遇。

6.在站博士后根据需要可租住学校周转公寓。

7.学校在办理落户、医疗和子女就学等生活方面做好相关服务工作,帮助博士后尽快融入学术和工作环境。

8.高水平科研平台+一流学科+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。

9.科研氛围浓厚,交叉氛围浓郁,合作交流活跃。

10.“大平台、大团队、大项目、大成果”培养模式,进入高水平科研团队工作,享受优质科研条件。

岗位详情

普通博士后

招聘专业:不限专业

13K-15K/月

50人

博士及以上 | 兰州市

职位描述

岗位职责:

从事科学研究。

岗位要求:

1.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,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。

2.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研究的潜力。

投递说明:

1.应聘者将个人简历、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推荐信(“普通博士后”2份)发送至流动站或学校人才办(博后办)。

2.初审合格者将通知面试。

其他描述:

1.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人员研究计划(A档、B档、C档)者,在学校薪酬基础上,叠加全额发放资助经费。

2.按照国家规定缴存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。

3.提供延期资助申请机会。

4.在站期间,博士后可申请获得职称任职资格。

5.考核合格的“萃英博士后”可按人才引进条件和程序申请事业编制岗位,并享受相应住房补贴、安家费、科研启动费等引进人才待遇。

6.在站博士后根据需要可租住学校周转公寓。

7.学校在办理落户、医疗和子女就学等生活方面做好相关服务工作,帮助博士后尽快融入学术和工作环境。

8.高水平科研平台+一流学科+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。

9.科研氛围浓厚,交叉氛围浓郁,合作交流活跃。

10.“大平台、大团队、大项目、大成果”培养模式,进入高水平科研团队工作,享受优质科研条件。

岗位详情

兰州大学

领域:教育

规模:10000人以上

地址: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